发布日期:2024-09-02 08:06 点击次数:76
前言
1955年前后,国内政局与国际形势双双趋于稳定,我们终于有时间对于对国家作出突出贡献的军事将领作出表彰了。
1955年9月27日,毛主席亲自在中南海怀仁堂主持仪式。
朱老总、彭老总、林彪、刘伯承、贺龙、陈毅、罗荣桓、徐向前、聂大帅、叶大帅,在这一日成功拿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。
这十位革命先辈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十大开国元帅。
然而,远在宝岛台湾的蒋介石在看到十大元帅名单后,居然表示出了十足的讶异。
有一位他认为板上钉钉的人,居然落选了。
十大元帅是怎么诞生的?
新年新气象,1955年的新年也是一样。
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们早已已班师回国,潜藏在我国大陆地区的国民党反动分子也被肃清殆尽。
内忧外患已平,我国终于得以集中力量恢复生产发展经济,第一个“五年计划”也在疯狂推进。
忙碌了几十年的中国共产党,终于有机会趁着全军推行军衔制的东风,好好搞一搞“表彰大会”了。
1955年1月14日到1995年1月15日期间,中央军委数次召开座谈会对军衔问题进行了深度讨论。
大家一致认为,元帅军衔应该分为两级,十一位军委委员完全担得起元帅军衔。
而另一级大元帅军衔,国家军委主席毛主席当之无愧。
然而毛主席得知自己要被授予大元帅军衔后,觉得这个决定并不妥帖。
主席认为在地方工作的政府工作人员,同时身上还担着军衔,并不利于我党工作的展开。
所以我国最初是有大元帅军衔的,只不过悬而未设,毛主席去世后,这个军衔就彻底搁置了。
不是说是一位中央军委委员吗?为什么最后又成了十大元帅呢?
原来早在元帅名单定下之前,我国就已经定下了十大将的具体名单。
按照当时的国际惯例,军衔排布应当由高到低,像金字塔一般排列。
我国共有10位开国大将,开国元帅虽然不至于削减到9人,但11位元帅多少有些不妥当。
毛主席索性推掉了自己的大元帅“职称”,其他正在地方工作的同志,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,最好也不要参与此次军衔评定。
时任国务院常务副总理的陈老总,以及时任中央秘书长的邓公都主动表示。
他们任职于中央或地方,在军队中的职务其实算是兼职,受元帅军衔不太合适,也不利于他们开展地方工作。
最终考虑到陈毅元帅曾经带领红军在我国南方打了三年游击战,后来又率领新四军东风再起。
抗日战争结束后,陈毅元帅又辗转三野与华东军区,他是新四军、华东军区的代表。
不授元帅之前实在不合适,这才有了我们如今记忆中的十大元帅。
他竟然不在十大元帅之列
那么能够让老蒋感叹,十大元帅里竟然没他的人,究竟是谁呢?
他就是同样在中国抗战史上声名赫赫的粟裕将军。
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期间,我国涌现了不少现象级将领,与开国元帅军衔失之交臂的不在少数,为何蒋介石偏偏在乎粟裕呢?
要知道粟裕将军可是在解放战争中,让蒋介石政府恨的牙根痒痒的人。
1946年6月,蒋介石撕毁“双十协定”,华夏大地再次陷入炮火之中。
蒋介石下的第一步棋就是剑指我军在中原地区的队伍,明明解放军在东北、西南等地都有驻扎,为什么蒋介石偏偏剑指中原呢?
因为在中原地区,国民党军队有压倒性优势,国民党军团经过调配后。
完全可以对中原地区红军搞四面包夹的态势,中原若是能顺利拿下,下一步就是苏中。
苏州地区也有三面国民党军队虎视眈眈,解放军战士们想要突出重围,也没有那么容易。
并且苏中地区颇为富庶,蒋介石希望早些将此地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于是特派第一缙绥区司令李默庵亲自坐镇,12万大军蓄势待发,而我军在苏州又有多少兵力呢?不到三万。
好在,我军坐镇华中野战军的,是大名鼎鼎的粟裕将军。
粟裕将军分析局势后判定,中原地区战事正酣,此时蒋介石政府派兵进攻苏中,必定只能走稳扎稳打的路数。
这正是我方发动奇袭的最好时机,我军大可以趁国民党军队还没有反应过来,就给他们来一次快速进攻。
这场奇袭一定要快,不然等敌军做出周全的准备后,我军想要以少胜多,就没有那么容易了。
自此,宜泰突袭战正式开启,我军用了两天时间,迅速剿灭国民党军队3000余人,还拉回来了不少重型装备充实自身。
李默庵也不是什么等闲之辈,只可惜国军大部队抵达宜泰时,我军早已转战至如奉东南地区。
又是两天的战事过去,国民党军队再次缩水一万多人。
不过李默庵对于这些战力损耗并不十分在意,他们只是想要战略军事要地,至于付出多少牺牲在这些长官眼中都算合理。
在“抢回”如奉地区后,李默庵认为最好趁着华中野战军兵困马疲,对海安发起进攻。
没想到我军一改进攻思想,开始打防守战,保留主要战斗力,守不住海安也没有关系,只要能消耗国民党有生战力就可以。
就这样在几次消耗战中,我军以极其微小的代价消灭了敌军5万多人,大大挫败了国民党的嚣张气焰。
自愿退出授勋的粟裕
1955年,我党内部曾有人向毛主席极力推荐过粟裕将军,黄炎培甚至表示在解放战争中,他的军功完全可以称得上全军第一。
主席也亲口承认,不管是论功勋还是才干,或者是品德还是资历,粟裕完全都可以称得上元帅之职。
可为什么粟裕将军最终不在十大元帅之列呢?
原是1955年,粟裕将军亲自向上方明确表示,以自己的情况并不适合接受元帅军衔。
因为粟裕将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多次受重伤,当时条件有限,没有得到妥善的治疗,更没有时间好好休养。
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后,粟裕将军也一直为国奔波,一直没有对自己的身体多加调养,正因如此,多年以来他的健康状况一直十分不稳定。
粟裕将军认为,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元帅,必定要在和平时期帮助祖国大搞国防建设。
国防建设任务颇为繁重,以当时他的身体情况来看,根本没有办法担此重任。
在老一辈革命人看来,在其位必要谋其事,有军衔却没有履行相应的义务实在不该。
另外彼时的粟裕将军也很清晰的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味道。
一个元帅军衔可不仅仅是对于过去战功的承认与认可,也是在为未来新中国的发展布局建设。
新中国成立后,粟裕在党内的职位并不高,如果他被赋予元帅军衔,是否需要承担更多的党内责任呢?再加之,粟裕将军确实对这些名利并不在乎。
考虑到国家的发展以及自己的职责,粟裕将军认为没有这个军衔,反而更方便他开展工作。
当然,粟裕将军淡泊名利,并不意味着作为后人的我们也可以轻视他的工功绩。
他在解放战争中与国民党军队正面开拔,数次以多胜少为其他地区的同志争取生机。
在新中国建立后他潜心国防建设,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基础。
周总理都曾感叹,粟裕两次让出司令之军衔,一次让出元帅军衔,实属难得,这样的人配得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将一职。
参考文献:
人民网:十大大将:粟裕简介
人民网 :苏中战役
人民网 :粟裕
共产党员网:“常胜将军”的战斗人生